【畫一話】讓流動的藝術注入城市肌理

04月03日 18:31

“Buff疊滿”“原地起飛”“真的‘殺瘋了’”......3月29日,“昆山藝匠工程”正式啟動,現場,Rapper、舞者、戲曲達人等一眾“街頭藝人”爭相炫技,高潮一浪接著一浪,引發(fā)陣陣歡呼。同時,他們也收獲了一個新的身份——“昆山藝匠”。當首批藝匠證書頒發(fā)時,這座縣域經濟二十連冠的城市,正在用流動的藝術重構城市美學范式——在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里,唯有正在發(fā)生的藝術,才能讓城市氣韻生動。

 

昆山啟動藝匠工程,正是充分認識到真正的文化氣韻不在博物館的展柜里,而在市井街巷的煙火中。藝匠工程的實施,也將讓書法家走上街頭揮毫、讓昆曲演員走進廣場吟唱、讓現代舞者來到公園起舞,正是要構建“沒有圍墻的藝術館”,讓市民轉角遇見藝術。

 

發(fā)展街頭藝術需把握文化根脈的現代轉譯。我們處于探索階段,可以有多種嘗試??梢栽诶デ┪镳^前設置沉浸式戲曲體驗區(qū),讓游客化身杜麗娘“游園驚夢”;可以在慧聚廣場打造兩岸藝術市集,用漆器與剪紙演繹兩岸同源;可以在科創(chuàng)園區(qū)引入數字藝術裝置,以光影科技重構水墨意境。一種種傳統(tǒng)與現代的對話、本土與世界的交融,方能培育出獨特的城市藝術DNA。

 

街頭藝術的終極價值在于重建城市人文生態(tài)。當程序員駐足觀看街頭畫家的創(chuàng)作,當外賣小哥隨著吉他彈唱輕聲應和,當祖孫三代在廣場藝術裝置前合影,藝術便不再是殿堂里的奢侈品,而成為連接城市人群的精神紐帶。發(fā)展街頭藝術,還可以嘗試培育更友好的氛圍,比如,建立藝匠評級體系、劃定藝術自由區(qū)、培育夜間藝術市集等。只有更有包容的城市,才能讓街頭藝術既保持野生生長的活力,又獲得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養(yǎng)分。

 

一座勇往直前的城市,永遠在尋找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點。昆山用GDP數字證明經濟硬實力之后,正通過流動的藝術場景鍛造文化軟實力。



責任編審 | 陳佩華 金燕博

文 | 李傳玉

圖 | 范丹薇

責任編輯 | 王一旭

校對 | 陸靜芳

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,并請附上出處(第一昆山網)及本頁鏈接。

原文鏈接:http://m.mrhx-water.cn/news/detail/247243